台灣省佛教網路論壇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登入

忘記密碼

最新主題
» 這個區在真實台壇是不存在的,為何這裡要存在呀?
由 非ccs 2019-02-25, 13:51

» 請淨堂記得要去下列網頁修改資料
由 黑名單淨堂 2019-02-25, 13:46

» 慧廣台壇又遷單新站了?
由 夢不醒 2019-02-25, 13:41

» 「帽子歌后」鳳飛飛罹肺癌 1/3病逝香港 享年60歲
由 廣界 2019-02-25, 13:40

» 轉貼聖嚴法師有關禪病的開示
由 廣名 2019-02-25, 13:40

搜尋
 
 

結果按:
 


Rechercher 進階搜尋


轉貼:覺音清淨道論的簡介

向下

轉貼:覺音清淨道論的簡介 Empty 轉貼:覺音清淨道論的簡介

發表 由 廣真 2012-01-31, 10:00

轉貼:覺音清淨道論的簡介

葉 均

覺音論師所造的《清淨道論》,在南傳上座部佛教中是一部最偉大極重要的作品,正如《俱舍論》在北傳有部中的地位一樣。在這部論中,似乎可以發現原始佛教的一切基本東西。在全書中,覺音引用了整個南傳三藏的要點,並且參考了錫蘭許多古代的義疏和史書。所以《大史》稱這部論「是三藏和注疏的精要」;德國的唯里曼‧蓋格教授也說它「是一部佛教的百科全書」。

南傳各國的佛教徒對這部論非常重視,佛教的學者都要研究它。我們如讀了這部論,也可以了解整個南傳佛教的主要教理。本論作者覺音論師,是南傳佛教的一位傑出的學者,有了他和他的這部著作,對南傳佛教的弘揚起了極大的作用。



一、本論的作者覺音論師

覺音,在上座部佛教、巴利文係佛教中,有許多珍貴的作品,他是第一流的著述家,實在是上座部佛教最值得稱道的大師。如果沒有他,則上座部的佛教能否有今日的盛況也不得而知了。因為在覺音時代,印度大部分的佛教學者都已採用梵文,巴利文和上座部的佛教業已衰落,只有錫蘭及菩提伽耶的比丘依然忠於巴利文。由於覺音的努力,巴利文這一係的佛典古語學才又活動起來。

對於覺音的傳記,多數近於傳奇,唯有《大史》可以供給我們一些比較具體而可靠的材料。他出生於北印度菩提場附近的婆羅門族,通吠陀學,曉工巧明,精於辯論,常常去找能辯者來辯論。有一天,來到菩提場一座錫蘭人所造的寺院,並在那裏演說墮水的作品。寺內的大長老離婆多聽了後,嘆賞他的聰明,有意教化他。便唆示地說道:「誰在那裏像驢鳴一般!」覺音說:「你都能了解這驢鳴之意嗎!」離婆多說:「我能了解」,並且指出他論題的矛盾。於是,覺音便請求離婆多談談自己所修學的教義,離婆多對他提示了阿毗達摩的內容,覺音聽了不懂,並問這是誰家的教義,要求進一步地教導。離婆多告訴他說,這是佛教,如果他肯出家就可教他。為了求法,覺音便出了家,從離婆多學習三藏。他受了比丘戒後,開始著作,先寫一部《發智》,又想為《法聚論》等作注釋。離婆多告訴他說:「在印度只有根本聖典而沒有注疏流傳,可是有許多用僧伽羅文寫成的注疏流傳於錫蘭,希望你到那裏去學習,將來把它譯成摩竭陀文(即巴利文),實在造福人群不淺」。

在摩訶男王(409~431)的時代,覺音來到錫蘭的首都阿(少*兔)羅陀補羅,住在摩訶毗訶羅,從僧伽波羅長老學習僧伽羅文的注疏和上座部的三藏教理。通過了努力學習,掌握了僧伽羅文的佛學精義,他便請求大寺的僧眾,給予以一切參考的書籍,便利他對一切經論的注釋工作。大寺僧眾為了考試他的學力,從經中選了二頌,叫他先去試行解釋。他便寫了一部定名為《清淨道論》的作品,獻給大寺長老,僧眾們讀了這部著作,都認為非常滿意,才給他一切經論注疏。覺音住在乾他伽羅寺時,便把一切僧伽羅文的注疏都譯成了摩竭陀文;之後,他回印度朝禮了聖菩提樹。

這位最傑出的巴利注釋家畢竟死在什麼地方,無從稽考。我們知道在柬埔寨有一座古寺叫做覺音寺,相傳是覺音圓寂的地方。

關於覺音的著作如下:

1、《清淨道論》

2、《普悅》──律藏注(相當於我國舊譯《善見律毗婆沙》)

3、《析疑》──波羅提木叉注

4、《吉祥悅意》──長部阿含經注

5、《破除疑障》──中部阿含經注

6、《顯揚心義》──雜部阿含經注

7、《滿足希求》──增一部阿含經注

8、《勝義光明》──小部第一(小誦)、第五(經集)注

9《殊勝義》──法聚論注

10、《迷惑冰消》──分別論注

11、《五論釋義》──其餘五部論注

12、《本生注》

13、《法句譬喻注》



二、造《清淨道論》的因緣、目的與部派的依據

覺音造《清淨道論》的因緣,前面已經提到,原是為了應付大寺僧眾的考驗而只是顯示出他的才能與學識;其實在覺音本人的願望,是要供獻他平生的所學,為發揚佛教文化,為造福人群,而做了這第一步工作而已。

關於他造論的目的與部派依據,可從他自己在序論的偈裏來看:

「大仙示偈戒等種種義,

現在我要如實解釋。

對於在勝者教中已得而難得的那些出家人們,

如果不得如實認識到包攝戒等安穩正直的清淨道,

雖然欲求清淨而精進,

可是不會到達清淨的瑜伽者。

我今依照大寺注者所示的理法,

為說能使他們喜悅極淨決擇的清淨道。」

這裏我們不難看出他造論的目的,並且知道他是根據大寺注者的思想體系來著述的。其次從他所標示的論題來看,那就更清楚了。依他自己的解釋,「清淨,是除了一切垢穢而究竟清淨的涅槃」;這就是說,他是為了指示人們一條到達解脫的道路而寫作的。

這裏所提的「大寺注者」,我們有進一步了解的必要。

因為大寺、覺音與整個南傳佛教的關係太密切了。說南傳佛教是上座部,倒不如說是「大寺住部」更了當。因為它完全是屬於這一派的。在覺音時代,錫蘭的上座部佛教分為兩大派系:一是無畏山住部,一是大寺住部。大寺派比丘的思想是忠實於上座部的,無畏山的比丘則接受了一部分大乘的思想。

我國晉朝的法顯法師到錫蘭,住在無畏山而不住大寺恐怕也有原因。覺音要求給參考書稿寫作時,大寺的比丘要先考試他一下,這不但是為他的才能,恐怕也有看看他的思想的用意?本來無畏山派比大寺派強盛得多,但由於覺音的作品流傳,經過長期的鬥爭,無畏山派終於逐漸消失。依照南傳佛教所傳的部派分裂與我們所講的稍有一些出入。

現在,我依據南傳部派一些承傳歷史材料,列一表於下以供參考:(見附圖)



三、本論的組織和內容

本論的開宗明義,先引阿含經中的一個偈頌:「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在這個頌裏面提到有戒有定(心)與慧,覺音根據此頌,以戒定慧三個大題目來發揮,便造成這部洋洋數十萬言的大論著。其組織的之次第和內容,有很多地方與優波底沙所造的《解脫道論》相似。因之,有人認為清淨道論是仿解脫道論而造的。但南傳的佛教學者有些人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論中往往提到不同意解脫道論的說法。優波底沙大概早於覺音二百年,覺音讀過他的作品是不成問題的。可能是解脫道論與當時的無畏山派有關,所以覺音以大寺的立場針對《解脫道論》而寫出這一部論。《清淨道論》除了序論與結論,全書分為二十三品,依照戒定慧的次第來敘述:即前二品說戒,中間有十一品說定,後十品是說慧的。

第一說戒品的內容是:什麼是戒,戒的語義,戒的相、用、現起、近因,戒的功德,戒的種類,戒的雜染和淨化。

第二說頭陀支品的主要內容是:十三頭陀支的語義,頭陀支的相、用、現起、近因,頭陀支的受持、規定、區別、破壞與功德。

從第三至第十三的十一品說定,可分為如下的幾科段:

第三說業處品,第四說地遍品,第五說餘遍品,是連貫的。其內容是:什麼是定,定的語義,定的相、用、現起、近因,定的種類,定的雜染與淨化,怎樣修習。這裏也詳細地討論了修定之前應該捨棄種種障礙和親近怎樣的善知識,如何依照自己的性格去選擇四十種定境,選擇適當的處所等。關於修習的方法,在這三品中主要的是談十種遍,即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還附帶地敘述了四襌與五種襌的情況。五種襌,是南傳佛教的一種特殊說法。

第六說不淨業處品,是說明膨脹相、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骨相等的的十種不淨以及詳細指示修習的方法。

第七說隨念品與第八說隨念業處品,是解釋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念死、念身、安般念(數息觀)、寂止隨念等十種隨念以及指示十隨念的修習方法。

第九說梵住品,是說明修習慈悲喜捨四種梵住的方法和對象以及其功德與目的。

第十說無色品,是說明四無色定的修法。

第十一說定品,是說明食厭想與四界差別的修習方法以及修定的功德。論四十種定境,到這裏為止。

第十二說神變品與第十三說神通品。這兩品是從修定的功德所引伸出來的。主要的內容有:神變論(談十種神變),天耳界論,他心智論,宿住隨念智論,死生智論。

從第十四至第二十三品都是說慧學的。其實整個南傳佛教的論藏要義都已包攝在這一部分了。

第十四說蘊品,說明什麼是慧,慧的語義,慧的相、用、現起、近因,慧的種類,慧的修習等。其中心的內容是解釋五蘊。如色蘊的二十四所造色,識蘊的八十九心與八十九心的十四種作用,行蘊的五十心所,識蘊與行蘊相應的數字。這是南傳佛教最重要的名相,尤其對於心的十四種作用有詳細的解釋,使我們在研究上座部這個特殊思想上有很大的幫助。

第十五說處界品,是解釋十二處與十八界的。

第十六說根諦品,主要是解釋二十二根與四諦。

第十七說慧地品,也是研究本論最難一品,用緣起緣生的意義來發揮原始佛教的世界觀與生命論。以十二緣起支為中心,用二十四種緣來說明條件與條件之間的關係。

本品主要論點有:緣起的語義,各緣起支的解釋,二十四緣的解釋,異熟識的轉起及結生的活動,三界諸趣的業與結生,結生識與諸色法的關係,名與色的區別,十二緣起的特質,有輪而不知其始,沒有作者和受者,十二種的性空,三世兩種因果,緣起的決定說,關於二十四緣,即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無間緣、等無間緣、俱生緣、相互緣、依止緣、親依止緣、前生緣、後生緣、數數修習緣、業緣、異熟緣、食緣、根緣、禪緣、道緣、相應緣、不相應緣、有緣、無有緣、離去緣、不離去緣。這種說法也是南傳佛教的特點之一。

從十四品至十七品是說慧之地,下面幾品是說慧之體。

第十八說見清淨品,主要是說對名色的觀察與現起非色法的方法。

第十九說度疑清淨品,是說明把握名色之緣,十二種業輪轉與法住智。

第二十說道非道智見清淨品的內容是:關於聚的思想,以四十行相思惟五蘊,色與非色的思惟法,提起三相、十八大觀、生滅隨觀智,十種觀的染污,確定三諦。

第二十一說行道智清淨品,是解釋生滅隨觀智、壞隨觀智、怖畏隨觀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捨智及隨順智。

第二十二說智見清淨品,主要是說四種道智四種果以及智見清淨的德用,如圓滿三十七菩提分及斷証修習的作用。

第二十三說修慧的功德品,說修慧有斷煩惱、証聖果等的功德。

關於《清淨道論》的內容,有些什麼,說些什麼,大略地介紹如上。至於如何地去研究它,只有去閱讀論文才能知道。覺音著作的清淨道論,我已用語體式譯出來,約五十多萬字,尚在整理中。(按:已出版)
avatar
廣真
群組:全區版主

文章數 : 1
積分 : 1
威望 : 0
注冊日期 : 2012-01-31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