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省佛教網路論壇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登入

忘記密碼

最新主題
» 這個區在真實台壇是不存在的,為何這裡要存在呀?
由 非ccs 2019-02-25, 13:51

» 請淨堂記得要去下列網頁修改資料
由 黑名單淨堂 2019-02-25, 13:46

» 慧廣台壇又遷單新站了?
由 夢不醒 2019-02-25, 13:41

» 「帽子歌后」鳳飛飛罹肺癌 1/3病逝香港 享年60歲
由 廣界 2019-02-25, 13:40

» 轉貼聖嚴法師有關禪病的開示
由 廣名 2019-02-25, 13:40

搜尋
 
 

結果按:
 


Rechercher 進階搜尋


轉貼: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如來藏之研究』

向下

轉貼: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如來藏之研究』 Empty 轉貼: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如來藏之研究』

發表 由 廣致 2012-01-31, 10:17

轉貼: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如來藏之研究』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4/yinshun34-12.html

第八章 如來藏佛性之抉擇
第一節 楞伽經的如來藏說

  『楞伽經』共有三譯,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在宋元嘉年間(約西元四四0頃)初譯,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在無著Asan%ga、世親Vasubandhu的論書裏,還沒有引用這部經,所以這部經的集成,約在西元四世紀末。

  一、如來藏與我:『楞伽經』與瑜伽Yoga學派,有非常親密的關係,如有些差別,那就是會通知如來藏tatha^gata-garbha說。瑜伽學者約清淨真如tathata^無差別,解說經中的如來藏;『楞伽經』也這樣說,但有更進一步的說明如來藏的本義。如『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一六‧四八九上──中)說:

   「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 …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周遍不滅 [P238] 」。 「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悕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 ……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如來藏經』等所說:眾生身心中的如來藏,是自性清淨prakr!ti-vis/uddha的,常住 dhruva的,這與外道所說的我a^tman,有什麼差別?外道所說的我,不也是常住,周遍不滅,離於求那gun!a嗎?「離於求那」,魏譯本作「不依諸緣,自然而有」(1),所以我是作者,不是依緣而有的。這樣的我,與如來藏不是相同嗎?經上為什麼要說如來藏呢!『楞伽經』解說為:如來藏是如tathata^、實際bhu^takot!i、法性dharma-dha^tu等異名,是「離妄想無所有境界」。經中常見的真如、法界等,為什麼又要稱為如來藏呢?這是為了「斷愚夫畏無我句」,「開引計我諸外道」的方便。在生死流轉與解脫中,外道都是主張有「我」的。對生死說,我是作者;解脫,我就離生死而常樂。佛說無我nira^tman,是外道,也是一般人所不容易信受的。沒有我,誰在作業,誰在受報呢?沒有我,解脫不等於什麼都沒有嗎?佛說的無我 [P239] 與涅槃nirva^n!a,是外道與一般愚夫的怖畏處。不得已,只好將真如說為如來藏,說得近於外道的神我。如信受如來藏說,更進一步理解其內容,就知道與神我不同,實在是「離妄想無所有」的真如。不起我見、法見,從三解脫門tri^n!i-vimoks!a-mukha^ni向佛道。如來藏是誘化外道的方便,所以是「無我如來之藏」。

  『楞伽經』說與瑜伽學相近,而說得更為分明!「無我如來之藏」,與『大涅槃經』的「我者,即是如來藏義」(2),方便是不相同的。『寶性論』『本頌』說:為了使眾生遠離五種過失,第五過失是「計身有神我」,所以說眾生有佛性buddha-garbha(3),也有為了誘化外道執我見而說有佛性(如來藏別名)的意義。但『釋論』說:「以取虛妄過,不知實功德,是故不得生,自他平等慈」(4)。『佛性論』解說為:「由聞佛說佛性故,知虛妄過失,真實功德,則於眾生中起大悲心;無有彼此,故除我執」(5)。這是以自他平等的大我,離虛妄的小我。『顯揚聖教論』說:「當知此平等心性,即是大我阿世耶,及廣大阿世耶」(6),與『寶性論釋』同一意義。這固然是本於真如無差別義,但對應機說教──「斷愚夫畏無我句」,「開引計我諸外道」的教意,『楞伽經』顯然更勝一著!

  二、如來藏與藏識:如來藏tatha^gata-garbha為依止a^s/raya,阿賴耶識a^laya^vijn~a^na 為依止,本為不同的二種思想系。無著Asan%ga、世親Vasubandhu論中,雖以真 [P240] 如tathata^解說如來藏,也沒有與阿賴耶識聯合起來。將二者聯合而說明其關係的,是『楞伽經』,如『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一二中)說:

   「大慧!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

  八識,是瑜伽學者的創說。識藏,就是藏識──阿賴耶識。約特殊的意義,第八阿賴耶識名心citta,第七識名意mano,前六識名識vijn~a^na。經上說「八識」,又說「如來藏名識藏(心)」,這是將如來藏與阿賴耶合為第八識了。魏譯本雖只說「阿梨耶識」,而下文說:「阿梨耶識名如來藏」(7),也表示了「如來藏名識藏」的意義。『楞伽經』以真如為如來藏,與阿賴耶的含義,當然是並不完全一致的,但到底結合為第八識了。如來藏與阿賴耶的合為第八識,應該是依於心性本淨prakr!ti-paris/uddha-citta,客塵煩惱所覆a^gantuka-kles/a-a^vr!ta 而來,如『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一0下)說:

   「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 「我於此義,以神力建立,令勝鬘夫人及利智滿足諸菩薩等,宣揚演說如來藏及識藏名,與七識俱生,(令)聲聞(不)計著,見人法無我故。勝鬘夫人承佛威神說如來境界,非聲聞、緣覺及外道境界,如來藏識藏唯佛及餘利智依義菩薩智慧境界」。

  『楞伽經』是依『勝鬘經』而作進一步的說明。『勝鬘經』有沒有說到阿賴耶識,是另一問 [P241] 題,而「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是)不思議如來境界」(Cool,確是『勝鬘經』所說的。依如來藏說,為客塵煩惱所覆(或「所染」);依阿賴耶說,是雜染種子(或「熏習」)所積集。在『楞伽經』中,這二者也統一起來。原來,阿賴耶──藏,是窟、宅那樣的藏。『攝大乘論』中,玄奘譯義為「攝藏」、「執藏」。攝藏,魏佛陀扇多Buddhas/a^mti譯作「依」;陳譯作「隱藏」;隋譯作「依住」(9)。玄奘所譯『解深密經』說:「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攝受藏隱」,『深密解脫經』作:「以彼身中住著故」(10)。阿賴耶有隱藏、依住的意義,如依住在窟宅中,也就是隱藏在窟宅中。所以『楞伽經』中,顯現境界,起七識等,當然是阿賴耶識的作用,而自性清淨,為虛偽惡習所熏染,生(雜染的根本)無明住地(或作「習地」),為如來藏而轉名為阿賴耶識的關鍵。『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一0中)說:

   「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

  魏譯本的文句小異,如說:(上略)「諸外道等妄計我故,不能如實見如來藏。以諸外道無始世來,虛妄執著種種戲論諸熏習故。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 [P242] 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11)。依經所說:稱為阿賴耶識,是由於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虛妄執著種種戲論所熏習。所受的熏習,瑜伽學名為「遍計所執種子」,或說阿賴耶是「過患之聚」。『楞伽經』雖採用種子bi^ja、熏習va^sana^說,而阿賴耶顯然就是:自性清淨而為煩惱所覆染。依『大乘莊嚴經論』來解說:如來藏與阿賴耶識,有同一義,那是心真如tathata^-citta是自性清淨的。也有差別義,阿賴耶識雖不離真如自性清淨,卻是覆障真如的,雜染過患、煩惱熏習的總聚。宋譯或譯阿賴耶識為「覆彼真識」(12) ,深得『楞伽』的經意!所以,阿賴耶識一名,是不清淨的。如修到一切妄執不起,斷盡無始以來的戲論熏習,就轉捨阿賴耶識的名字,唯是離垢清淨的如來藏了。轉捨如來藏中藏識的名字,如『經』上(13)說:

   宋譯:「修行者作解脫想,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識藏,七識流轉不滅。所以者何?彼因攀緣諸識生故」。

  「欲求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大慧!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

  唐譯:「得解脫想,而實未捨未轉如來藏中藏識之名。若無藏識,七識則滅,何以故?因彼及所緣而得生故」。

  「欲得勝法,應淨如來藏藏識之名。大慧!若無如來藏名藏識者,則無生滅」。 [P243] 魏譯:「生解脫相,以不轉滅虛妄相故,大慧!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識不生不滅。何以故?彼七種識依諸境界念觀而生」。

  「欲證勝法,如來藏阿梨耶識者,應當修行令清淨故。大慧!若如來藏阿梨耶識名為無者,離阿梨耶識,無生無滅」。

  宋、唐二譯,文義相同,魏譯的文句,有點不同。但魏譯說:沒有阿賴耶識名,如來藏不生不滅,七識的生滅流轉也就滅而不起,與宋、唐譯還是一致的。『楞伽經』說八識,起初是以藏識心與轉識──七識對論的,如說:「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14)。藏識與七轉識的關係,舉泥團與微塵為譬喻,說明轉識可滅,而不是藏識的「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15)。這顯然以真如為藏識的自真相,所以說「藏識不滅」。在宋譯第四卷中,說「如來藏名藏識」,以如來藏(藏識)與七識對論,如說:「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16)。所以轉捨阿賴耶識,只是除去覆障真相的虛偽惡習所熏,淨除阿賴耶識的名稱而已。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統一,可說是『楞伽經』的特色!『楞伽經』所說的阿賴耶識,特重心真如,而有被解說為「真心」的可能!

  如來藏為生死涅槃依:『勝鬘經』明確提到了如來藏為一切法依,如『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一二‧二二二中)說: [P244] 「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 「如來藏離有為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斷、脫、異、外有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來藏」。 「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何以故?於此六識及心法智,此七法剎那不住,不種眾苦,不得厭苦、樂求涅槃」(17)。

  在所引的經文中,首先說,有如來藏,所以能有生死流轉,這是善巧的說法。其次,成立兩類依止:如來藏是常住不變異的無為法,所以為不離、不斷、不脫、不異的不思議佛法的依持,也就依此而有佛涅槃。同時,為斷、脫、異、外的有為法的依持,也就是依此而有生死。結論說:如沒有如來藏,生死流轉不能成立,因為六識等七法,是剎那不住的生滅法,是不種(受)眾苦的。沒有如來藏,也不能厭生死苦,發生對涅槃解脫的樂求。如來藏為生死、涅槃依,表示出如來藏學的特色!

  繼承『勝鬘經』,融攝瑜伽學,『楞伽經』作了進一步的說明。『勝鬘經』沒有說到阿賴耶識,『楞伽經』卻合如來藏與阿賴耶(藏)識為第八識。『勝鬘經』說:「六識及心法智」,唐譯作「六識及以所知」(18)。所知jn~eya,古人每譯為「智」與「應知」的。「六識及心法智」 [P245] ,『楞伽經』是稱為意、意識等七識的。在八種識中,為什麼「如來藏名藏識」可以為一切法依止,而不是前七識呢?『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一0上──中)說:

   「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世尊更為我說!陰界入生滅,彼無有我,誰生誰滅?愚夫者依於生滅,不覺苦盡,不識涅槃」。 「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

  上面說過,為了外道的怖畏無我nira^tman,妄執有我a^tman,所以說如來藏;如來藏不是神我,卻有神我的色采。佛說「諸法無我」,是一般人所不易信受的,所以部派佛教中,也有成立「我」的學派。『楞伽經』中,大慧Maha^mati菩薩代表了一般的心理,請佛解說。佛說生死流轉,在生死流轉中的,只是五陰、六界、六入(處),並沒有我。在一般人看來,如沒有我,那誰在生,誰在滅?也就是誰在生死?這是以「無我」為不能成立生死的。還有,如『經』說:「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種不作芽事。如是大慧!若陰界入性,已滅、今滅、當滅,自心妄想見,無因故,彼無次第生」(19)。滅nirodha,被解說為什麼都沒有了,那末前一剎那滅,第二剎那就「無因」而不可能生起了。這是說:生滅無常是不能成立生死流轉的,如經說 [P246] :「其餘諸識有生有滅,意意識等念念有七」;「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20),與『勝鬘經』的「此七法,剎那不在,不種眾苦」說相合(21)。瑜伽學說:剎那不住的有為生滅,可以成立生死的流轉,受苦樂的異熟vipa^ka,所以以依他起自性para-tantra-svabha^va,阿賴耶識a^laya 為所依。但『楞伽經』雖肯認「無我」,卻同意一般的觀點,所以要在諸行生滅法外,立常住不變,不生不滅的如來藏(藏識)為依止。這樣,「離無常過,離於我論」的如來藏,為一切法依,是最善巧的說法。

  如來藏為生死依,『寶性論』依『陀羅尼自在王經』,這樣說:「地依於水住,水復依於風,風依於虛空,空不依地等。如是陰界(六)根,住煩惱業中;諸煩惱業等,依不善思惟;不善思惟行,住清淨心中;自性清淨心,不住彼諸法。……如虛空淨心,常明無轉變,為虛妄分別,客塵煩惱染」(22)。依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而有生死,正如依虛空而有風、水、地一樣,雖為風、水、地所依,而虛空明淨,常住不變。『楞伽經』所說的如來藏為依,也是這樣,不過融合了瑜伽唯識說,所以無始以來的惡習所熏,與七識俱生,生死相續,流轉於五趣、四生的,依於名為阿賴耶(藏)識的如來藏,如一切依於虛空那樣。『楞伽經』說:「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五)趣(四)生」;所說的因hetu,是「為依、為住、為建立」的意義。依 nis/raya,持a^dha^ra,建立pratis!t!ha^,不是種子生現行那樣,是「依止因」。如大種造 [P247] 色,約「生、依、立、持、養」說(23),依、持、建立,就是這類的因──能作因ka^ran!a-hetu 。「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近於外道的神我說。這是「開引計我外道」的方便,如來藏只是真如的異名。如來藏是善不善因,為生死依止,決不是如來藏──真如能生起善惡,流轉生死,只是善惡、生死依如來藏而成立,如雲霧依於虛空一樣。雲霧依於虛空,虛空自性還是那樣的明淨,雖然似乎虛空晦昧而失去明淨,其實是不見而不是虛空有任何變化。所以『經』上接著說:「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為了化導沒有常住法就不能成立生死流轉的凡夫見,所以說如來藏為因為依。如中國佛教所傳的『楞嚴經』,及『起信論』所說,「真如熏無明」,「無明熏真如」等,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中,似乎沒有這樣的見解。

  依如來而有涅槃,也是「為依為持為建立」。『楞伽經』融合瑜伽學,所以立習氣,如『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一二中)說:

   「大慧!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剎那論故,不覺一切法剎那(與)非剎那,以斷見壞無為法」。

  如來藏名藏識中,生七識的習氣,是剎那ks!an!a,是有為生滅法;另有無漏習氣,是非剎那,也就是不生滅的無為法。這裏,顯然與瑜伽學不同。瑜伽學以為:無漏習氣也是剎那生滅 [P248] 的,所以佛果的四智菩提,也還是有為生滅的。『楞伽經』批評說:「若得無間有剎那者,聖應非聖」(24)!宋譯的得「無間」,就是「無間等」abhisamaya,為「現觀」或「現證」的異譯。這是聖智的證得,如智證而是剎那生滅,那聖者也不成其為聖者了!無漏智等功德,『楞伽經』是無為不生滅的。魏譯『入楞伽經』卷八(大正一六‧五五九下)說:

   「言剎尼迦者,名之為空。阿梨耶識名如來藏,無共意轉識熏習故,名之為空;具足無漏熏習法故,名為不空」。

  魏譯本略有差別。『楞伽經』所說的剎尼迦──剎那,是與如來藏相離的,所以是空s/u^nyata^ 的;無漏習氣是(非剎那)不空as/u^nya的。空是有為生滅的,不空是無為不生滅的。空與不空,顯然是引用了『勝鬘經』說:「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25)。依於如來藏的煩惱等有為法,是空的;依於如來藏,與如來藏不離不異的,無量無邊的不思議佛法,是不空的。如來藏是真如的異名,是一切法無差別性,無漏功德不是從真如生的,而是與真如不離不異的無漏習氣所顯的。經修習離障而現起,與真如相應而永不失壞的。『楞伽經』依無漏習氣說,而歸宗於如來藏學。也就因此,『楞伽經』與瑜伽學相同,說五種種性。立無種性a-gotra,無種性是一闡提 icchantika人,但捨一切善根的一闡提,「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為初治地而說種 [P249] 性」差別,其實都是可以成佛的(26)。

  
註【25-001】『入楞伽經』卷三(大正一六‧五二九中)。
註【25-002】『大般涅槃經』卷七(大正一二‧四0七中)。
註【25-003】『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大正三一‧八一六上──中)。
註【25-004】『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大正三一‧八四0下)。
註【25-005】『佛性論』卷一(大正三一‧七八七中)。
註【25-006】『顯揚聖教論』卷一七(大正三一‧五六二中)。
註【25-007】『入楞伽經』卷八(大正一六‧五五九下)。
註【25-008】『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一二‧二二二中)。
註【25-009】『攝大乘論本』卷上(大正三一‧一三三中)。『攝大乘論』卷上(大正三一‧九七中)。『攝大乘論』卷上(大正三一‧一一四上)。『攝大乘論釋論』卷一(大正三一‧二七三中)。
註【25-010】『解深密經』卷一(大正一六‧六九二中)。『深密解脫經』卷一(大正一六‧六六九上)。
註【25-011】『入楞伽經』卷七(大正一六‧五五六中──下)。
註【25-012】『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大正一六‧四八三上)。
註【25-01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三一‧五一0中)。 『大乘入楞伽經』卷五(大正一六‧六一九下)。『入楞伽經』卷七(大正一六‧五五六下)。 [P250]
註【25-014】『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大正一六‧四八四中)。
註【25-015】『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大正一六‧四八三上──中)。
註【25-016】『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一0下)。『入楞伽經』卷七(大正一六‧五五七上)。『大乘入楞伽經』卷五(大正一六‧六二0上)。
註【25-017】『大寶積經』卷一一九『勝鬘夫人會』(大正一一‧六七七下)。『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引文(大正三一‧八四0上)。
註【25-018】『大寶積經』卷一一九『勝鬘夫人會』(大正一一‧六七七下)。
註【25-019】『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大正一六‧四八三下)。
註【25-020】『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一0中、五一二中)。
註【25-021】『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一二‧二二二中)。
註【25-022】『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大正三一‧八一四上──中)。
註【25-023】『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大正三一‧六九六上)。
註【25-024】『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一二中)。
註【25-025】『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一二‧二二一下)。
註【25-026】『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大正一六‧四八七中──下)。 [P251]
avatar
廣致
群組:全區版主

文章數 : 1
積分 : 1
威望 : 0
注冊日期 : 2012-01-31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